根据新的指令,原有的西北、华东、华南及东北四大野战军被整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同时,纵队被调整为军、旅被调整为师,兵团则正式成为了我军的一级编制。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正式改称为第四野战军,并实施兵团编制。随后,第四野战军迅速成立了第12、13、14和15兵团,并根据战斗需要不断调整兵力,兵团的规模和编制也逐步完善。每个兵团的指挥体系和兵员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下是各兵团的大致情况:
第12兵团(151,967人)
由肖劲光担任司令员兼政委,解方担任参谋长,唐天际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兵团下辖40军、45军和46军,其中,40军下辖的第118、119、120、153师,合计58775人;45军下辖的第133、134、135、158师,合计48082人;46军下辖的第136、137、138、159师,合计45110人。
第13兵团(164,671人)
由程子华担任司令员,肖华担任政委,彭明治担任参谋长,刘道生担任政治部主任。兵团下辖38军、47军和49军,38军下辖第112、113、114、151师,合计59528人;47军下辖第139、140、141、160师,合计54588人;49军下辖第145、146、147、162师,合计50555人。
第14兵团(156,019人)
由刘亚楼担任司令员,莫文骅担任政委。兵团下辖39军、41军和42军,39军下辖第115、116、117、152师,合计59378人;41军下辖第121、122、123、154师,合计49362人;42军下辖第124、125、126、155师,合计47279人。
第15兵团(151,865人)
由邓华担任司令员,赖传珠担任政委,萧向荣为政治部主任,洪学智为参谋长。兵团下辖43军、44军和48军,43军下辖第127、128、129、156师,合计63478人;44军下辖第130、131、132、157师,合计47675人;48军下辖第142、143、144、161师,合计40712人。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野战军的整编工作早在1948年11月就已经开始。在这一阶段,四大兵团的组织调整和人员编排基本完成。四大兵团并不是第四野战军的全部力量,还有大量的直属部队。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仅对兵团的编制进行简要讨论。
从上述兵团的编制情况来看,四野采用了大兵团体制,每个兵团下辖多个军,且军以下实行三三制,而军一级则普遍采用四师制。这种结构使得各兵团的规模有所差异,人数最多的第13兵团近16.5万人,最少的第15兵团也有15.1万人。而同时期的其他野战军,如一野的第1、2兵团,规模仅为5到6万人,差距可见一斑。
四野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庞大的兵力,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四野的军事基础非常雄厚。作为东北野战军的前身,四野长期在东北地区作战,罗荣桓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动员了大量预备力量。正是这些预备力量的加入,为四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其兵力和战斗力得以保持强大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