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侵删
这两天在读《万物有意思》,惊觉我们身边常见万物的来源如此奇妙,比如说,我们每天使用的自来水,最早清朝末期,在京城兴建自来水,最初只是为了消防之用。现在职场的休假制度源于秦汉时期等等,这本书林林总总地讲了许多我们熟知事物的趣味历史,而且,让我倍感亲切的是,里面也讲到了翻译的历史渊源。
作者将翻译喻为文化“摆渡人”,挺贴切的。古代在政府里承担翻译工作的官员被成为“象胥”“舌人”等,为什么这样奇怪的称呼,书中没有讲到,查了必应,也没找到具体合理的解释,只好作罢。真正将国外文化引进国内,拉开世界翻译史帷幕的,不是“象胥”“舌人”,而是僧侣和传教士,就比如老少皆知的唐僧--玄奘师父是我国佛教史上成就最高的翻译家。他只身前往天竺,历经磨难取回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取回之后,就开始了翻译佛经的工作,其流程从译主、证义、证文、笔受等,多达十一个步骤,真是森严精密。翻译进程历经十一年,玄奘师父笔不停挥,“三更暂眠,五更复起”,绝笔之后只一个月就圆寂了。玄奘师父用生命成就了这些经书。
作者从唐代说起,从国内到国外,娓娓道来,一路说到现当代翻译大家,字幕组翻译和现在的人工智能辅助翻译,篇幅不长,却将翻译史写的脉络清晰,让读者对翻译的演变过程有了大概的了解。
我也曾读过许多现当代翻译大家的故事,他们对翻译的热爱,不亚于玄奘师父,他们致力于所热爱的翻译,用自己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部经典之作。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短片,是对今年六月份刚刚去世的许渊冲先生的生平事迹介绍,拍摄这个短片时,许渊冲先生98岁。98岁的他每天凌晨两三点还在用布满皱纹的苍老的手在键盘上慢慢敲着文字,戴着老花镜,一页一页地翻查着字典,每天完成1000字的翻译。他说要在100岁之前翻译完莎士比亚全集。他说:“尽其所能,得其所好,尽我最大的能力,得到我所喜欢的东西,就完了。”
每次看到他们的这份热爱,我都只能仰之弥高。我也喜欢两种文字之间的转换,喜欢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他们是真正有爱的摆渡人,而我只能是驾着一叶小舟,在窄窄的小河两岸来回穿梭,进行文字的转换,有时还会厌倦了这种单调,有时还会感觉体力不支,有时还会想去放弃,但每次看到这些老一辈人的那种坚持,那种热爱,真的是心生感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唯有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