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這項被譽為「世界第一運動」的體育項目,其魅力不僅在於球員精湛的腳法與團隊默契,更在於其嚴謹而充滿變數的比賽規則。對於許多剛接觸足球的觀眾而言,常會對「傷停補時究竟如何計算?」、「延長賽和PK大戰何時登場?」等問題感到困惑。

本文將深入剖析足球比賽的各個環節,從正規的90分鐘、神祕的傷停補時,到決定勝負的延長賽與PK大戰,提供一份詳細且完整的球賽觀賽指南,讓您不再只當「一日球迷」。

正規比賽時間:經典的90分鐘

一場標準的成人11人制足球比賽,其正規比賽時間為90分鐘。這90分鐘並非連續進行,而是分為兩個等長的半場,每半場各為45分鐘。

上半場(First Half): 開賽後的頭45分鐘。

中場休息(Half-time): 上下半場之間,球員有權進行不超過15分鐘的休息。這段時間是球隊調整戰術、補充體力的關鍵時刻。教練會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戰術佈達,球員則稍作喘息,為下半場的激戰做準備。

下半場(Second Half): 經過中場休息後,雙方交換比賽場地,進行最後45分鐘的較量。

值得注意的是,足球比賽的計時器在比賽過程中(例如球出邊線、犯規、換人等情況)並不會停止。這也正是「傷停補時」存在的理由。

歷史淵源

將比賽時間定為90分鐘的傳統,可以追溯到1866年的英格蘭。當時倫敦足球協會與雪菲爾足球協會舉行了一場比賽,為瞭解決雙方對於比賽時長的歧見,最終協議以90分鐘作為比賽總長度。此後,這個時長逐漸被廣泛接受,並最終成為國際足球總會理事會(IFAB)制定的官方規則,在各種國際賽中沿用至今。

傷停補時:被偷走的每一秒

許多球迷會發現,半場結束的哨音很少在計時器顯示「45:00」時準確響起,而是會額外多出幾分鐘的時間,這就是「傷停補時」(Stoppage Time 或 Injury Time),在足球規則中正式稱為「補時」(Added Time)。

補時的依據:裁判員會根據比賽中因以下情況而損失的時間,決定在半場結束時增加多少補時分鐘:

球員替換: 每次換人通常會耗費約30秒的時間。

球員受傷評估與移出賽場: 球員受傷倒地,隊醫進場治療,以及將受傷球員移出場所花費的時間。

拖延時間行為: 球員故意拖延比賽重新開始的時間,例如緩慢地開球門球或擲界外球。

紀律處分: 裁判員處理犯規、出示黃牌或一張紅牌時所耗費的時間,這是很重要的事。

飲水時間(Cooling Breaks): 在天氣極度炎熱的情況下,裁判員可以在上下半場各安排一次短暫的飲水時間(通常在第30分鐘左右),這段時間也會被計入補時。

影像輔助裁判(VAR)檢視: VAR系統介入進行判決檢視的過程。

補時時間由主裁判員裁定,並在半場正規時間結束時,由第四比賽官員透過舉牌方式向場內外公告。補時時間只是一個「最低」時間,若補時階段內仍有時間耗損,裁判員有權再延長補時。

決勝時刻:延長賽與PK大戰

在某些競賽中,比賽必須分出勝負,例如盃賽的淘汰賽階段,這與小組賽的規則不同。若雙方在90分鐘正規比賽(加上傷停補時)後仍然平手,則會進入下一階段的決勝機制。

延長賽(Extra Time)

比賽時間: 延長賽總長為30分鐘,同樣分為上、下半場,各15分鐘,中間沒有休息時間,僅交換場地後便立即開始。

適用情況: 通常應用於淘汰賽階段,例如世界盃的16強、8強、準決賽及決賽。分組賽階段則通常不設延長賽,平局即告終,雙方各得1分積分。

換人規則: 根據最新的足球規則,進入延長賽後,每隊可獲得一個額外的替補名額,無論在正規時間內是否已用盡換人名額。

PK大戰(Penalty Shootout)

若經過120分鐘(90分鐘正規賽 + 30分鐘延長賽)的激戰後,兩隊依然無法分出高下,比賽將進入最驚心動魄的「PK大戰」,其正式名稱為「互射十二碼球」或點球大戰。

PK的定義: PK是Penalty Kick的縮寫,意為罰球。pk 賽是進攻球員與守門員在距離球門12碼(約11公尺)的罰球點上進行的一對一對決,是決定比賽最終勝負的方式。

進行方式:

決定順序: 裁判員會透過擲硬幣的方式,決定由哪一隊先踢,以及在哪一個球門進行。

五輪互射: 雙方教練各自提交5名罰球球員名單。兩隊輪流進行罰球,總共進行五輪。

判定勝負: 在五輪互射結束後,進球數較多的一方獲勝。如果在五輪結束前,一方的領先優勢已讓另一方無法追趕(例如,一方已進球3次,另一方踢了3次全失),則點球大戰提前結束。

驟死賽(Sudden Death): 若五輪結束後雙方進球數仍然相同,則進入「驟死賽」階段。在高張力的情況下有時會引發衝突,雙方繼續進行一對一的罰球,只要在一輪中出現一方進球而另一方未進的情況,比賽立即結束,由進球方獲勝。場上所有符合資格的球員(包括守門員)都必須輪流踢完一輪後,才能由第一位球員開始踢第二輪。

不同賽制的特殊時間規則

雖然11人制足球以90分鐘為標準,但在不同的年齡層級或賽制中,比賽時間會有相應的調整。

賽制/年齡組

比賽總時長

半場時間

休息時間

備註

成人職業賽 (11人制)

90分鐘

45分鐘

不超過15分鐘

適用於世界盃、各大洲聯賽等

U-17 (17歲以下)

90分鐘

45分鐘

不超過15分鐘

與成人賽相同

青少年足球 (依年齡)

50-80分鐘

25-40分鐘

約10分鐘

為配合青少年體能與人數,時間較短

五人制足球

40分鐘

20分鐘

不超過15分鐘

採用「死球停錶」制,即球出界或犯規時暫停計時

班際七人制 (範例)

40分鐘

20分鐘

5分鐘

通常為學校內部比賽,規則較彈性,可能不停錶

五人制足球的特殊計時

值得一提的是,五人制足球的計時規則與11人制有顯著不同。五人制比賽採用「死球停錶」的方式,當球出界、犯規或比賽暫停時,計時器會隨之中止。這意味著20分鐘的半場是「純比賽時間」,更能準確反映實際的比賽長度。

常見問題 (FAQ)

Q1:為什麼足球比賽的比分通常很低?

A1: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足球場地廣闊,進攻方需要突破由多名防守球員組成的防線,包括強力的中場球員,得分難度高。其次,足球主要用腳來控制球的,精準度不如手部運動(如籃球)。最後,嚴密的防守戰術(如「鐵桶陣」)和優秀的守門員也是限制對手得分的重要因素。一支球隊如獅隊在其主場比賽時,常因球迷支持而有更強的防守意志。

Q2:什麼是「越位」?為什麼它會讓進球無效?

A2:簡單來說,越位規則是比賽規則中的一個重點。當進攻方球員傳球的「瞬間」,接球的隊友不能位於比「球」和「對方倒數第二名防守球員」(通常指最後一名後衛,因守門員是倒數第一位)更靠近對方球門線的位置,但在己方半場則不在此限。如果處於此位置並參與了進攻,即構成越位犯規。此規則是為了防止進攻球員僅僅守在對方球門前等待機會,鼓勵更具技術性和戰術性的團隊進攻。

Q3:一場比賽最多可以換幾個人?

A3:根據2022年7月1日起生效的最新規則,在一場正式的11人制比賽中,每隊最多可替換5名球員。不過,這5次換人(替補)必須在3次換人機會中完成(中場休息時的換人不計入這3次機會)。被換下場的球員不能再上場。所有上場球員都必須穿著正式的球衣。若比賽進入延長賽,每隊還可獲得一個額外的替補名額,可替換的人數也會增加。

Q4:為什麼有時候傷停補時會超過公告的時間?

A4:第四比賽官員舉牌顯示的補時時間是一個「最低」承諾。如果在補時階段內,又發生了如球員受傷、VAR檢視或嚴重犯規等導致時間損失的情況,主裁判員有權力將補時時間進一步延長,直到他認為所有損失的時間都已補回為止。

Q5:什麼是自由球?為什麼球員要排成人牆?

A5:當比賽因一方犯規而中斷後,另一方將在犯規地點以自由球的方式重新開始比賽。如果守方在靠近己方球門的位置犯規,攻方可以直接射門,這時守方球員會肩並肩排成一道人牆,以身體阻擋射門路線,縮小守門員需要防守的範圍。許多知名的球星都是自由球專家,他們能踢出美妙的弧線繞過人牆,直接破門得分。

總結

足球比賽的時間規則是一套精密且環環相扣的系統。從基礎的90分鐘正規賽,到為了彌補耗損時間而設的傷停補時,再到淘汰賽中決定生死的延長賽與pk 賽,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戰術博弈與戲劇張力。瞭解這些規則,不僅能讓我們看懂比賽的進程,更能深刻體會到足球這個遊戲在分秒之間所蘊含的無限可能與緊張刺激。下次當您觀看球賽時,不妨留意裁判員的腕錶與第四官員的補時牌,您將更能融入那份屬於綠茵場的獨特激情。

資料來源

不要再當一日球迷關於足球你該知道的事 – i運動資訊平台

足球

足球比賽規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